区块链(英文名:blockchain 或block chain )是一种块链式存储、不可篡改、安全可信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它结合了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密码学等技术 ,通过不断增长的数据块链(Blocks)记录交易和信息,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透明性 。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Bitcoin),最初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2008年提出,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 。从诞生初期的比特币网络开始,区块链逐渐演化为一项全球性技术,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和投资。随后,以太坊(Ethereum)等新一代区块链平台的出现进一步扩展了应用领域 。
区块链的特点包括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安全和可编程性 。每个数据块都链接到前一个块,形成连续的链,保障了交易历史的完整性。智能合约技术使区块链可编程,支持更广泛的应用。
1、区块链的概念
中本聪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货币系统》一文中,并未给出“区块链”的具体定义,只是提出了一种基于哈希证明的链式区块结构,即称为区块链的数据结构。“区块链”一词也是来源于此,其中“区块”(Block)一词指代一个包含了数据的基本结构单元(块),而链(Chain)则代表了由区块产生的哈希链表。
从狭义上来说,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技术 ;从广义来说,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一般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伴随着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而出现的一项新兴技术,是一种以密码学算法为基础的点对点分布式账本技术,是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
2、区块链的基本要素
区块链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交易(Transaction,一次操作,导致账本状态的一次改变)、区块(Block,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交易和状态结果,是对当前账本状态的一次共识)和链(Chain,由一个个区块按照发生顺序串联而成,是整个状态变化的日志记录)。
区块链中每个区块保存规定时间段内的数据记录(即交易),并通过密码学的方式构建一条安全可信的链条,形成一个不可篡改、全员共有的分布式账本。通俗地说,区块链是一个收录所有历史交易的账本,不同节点之间各持一份,节点间通过共识算法确保所有人的账本最终趋于一致。区块链中的每一个区块就是账本的每一页,记录了一个批次记录下来的交易条目。这样一来,所有交易的细节都被记录在一个任何节点都可以看得到的公开账本上,如果想要修改一个已经记录的交易,需要所有持有账本的节点同时修改。同时,由于区块链账本里面的每一页都记录了上一页的一个摘要信息,如果修改了某一页的账本(也就是篡改了某一个区块),其摘要就会跟下一页上记录的摘要不匹配,这时候就要连带修改下一页的内容,这就进一步导致了下一页的摘要与下下页的记录不匹配。如此循环,一个交易的篡改会导致后续所有区块摘要的修改,考虑到还要让所有人承认这些改变,这将是一个工作量巨大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
3、区块链的特征
去中心化
在中本聪的设计中,每一枚比特币的产生都独立于权威中心机构,任意个人、组织都可以参与到每次挖矿、交易、验证中,成为庞大的比特币网络中的一部分。区块链网络通常由数量众多的节点组成,根据需求不同会由一部分节点或者全部节点承担账本数据维护工作,少量节点的离线或者功能丧失并不会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在区块链中,各个节点和矿工遵守一套基于密码算法的记账交易规则,通过分布式存储和算力,共同维护全网的数据,避免了传统中心化机构对数据进行管理带来的高成本、易欺诈、缺乏透明、滥用权限等问题。普通用户之间的交易也不需要第三方机构介入,直接点对点进行交易互动即可 。
开放性
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它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的信息高度透明。虽然区块链的匿名性使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但这不影响区块链的开放性,加密只是对开放信息的一种保护 。
在开放性的区块链系统中,为了保护一些隐私信息,一些区块链系统使用了隐私保护技术,使得人们虽然可以查看所有信息,但不能查看一些隐私信息 。
匿名性
在区块链中,数据交换的双方可以是匿名的,系统中的各个节点无须知道彼此的身份和个人信息即可进行数据交换。
我们谈论的隐私通常是指广义的隐私:别人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事实上,隐私包含两个概念:狭义的隐私(Privacy)与匿名(Anonymity)。狭义的隐私就是别人知道你是谁,但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匿名则是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但不知道你是谁。虽然区块链上的交易使用化名(Pseudonym),即地址(Address),但由于所有交易和状态都是明文,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对所有化名进行分析并建构出用户特征(User Profile)。更有研究指出,有些方法可以解析出化名与IP的映射关系,一旦IP与化名产生关联,则用户的每个行为都如同裸露在阳光下一般。
在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密码学货币的系统中,交易并不基于现实身份,而是基于密码学产生的钱包地址。但它们并不是匿名系统,很多文章和书籍里面提到的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准确来说其实是化名。在一般的系统中,我们并不明确区分化名与匿名。但专门讨论隐私问题时,会区分化名与匿名。因为化名产生的信息在区块链系统中是可以查询的,尤其是在公有链中,可以公开查询所有的交易的特性会让化名在大数据的分析下完全不具备匿名性。但真正的匿名性,如达世币、门罗币、Zcash等隐私货币使用的隐私技术才真正具有匿名性。
匿名和化名是不同的。在计算机科学中,匿名是指具备无关联性(Unlinkability)的化名。所谓无关联性,就是指网络中其他人无法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任意两次交互(发送交易、查询等)进行关联。在比特币或以太坊中,由于用户反复使用公钥哈希值作为交易标识,交易之间显然能建立关联。因此比特币或以太坊并不具备匿名性。这些不具备匿名性的数据会造成商业信息的泄露,影响区块链技术的普及使用。
可追溯性
区块链采用带时间戳的块链式存储结构,有利于追溯交易从源头状态到最近状态的整个过程。时间戳作为区块数据存在的证明,有助于将区块链应用于公证、知识产权注册等时间敏感领域 。
透明性
相较于用户匿名性,比特币和区块链系统的交易和历史都是透明的。由于在区块链中,账本是分发到整个网络所有参与者,账本的校对、历史信息等对于账本的持有者而言,都是透明的、公开的 。
不可篡改性
比特币的每次交易都会记录在区块链上,不同于由中心机构主宰的交易模式,其中心机构可以自行修改任意用户的交易信息,比特币很难篡改 。
多方共识
区块链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维护的分布式账本系统,参与方需要约定数据校验、写入和冲突解决的规则,这被称为共识算法。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公有链当前采用的是工作量证明算法(PoW),应用于联盟链领域的共识算法则更加灵活多样,贴近业务需求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