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来自农村,来自农村或对农村有过体验与了解的人或许对赶
集不陌生。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人们购物消费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集
市。集市是指人们定期聚集起来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中国的集市
贸易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增
多,在夏商时期形成了集市贸易。《周易》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
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之后,由于部落之间、农业生产者与手工业者之
间的产品交换次数增多,交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由原始的偶然的交易
场所,逐步成为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集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加强实力,采取重商的措施,促进了集市
贸易的繁荣。南北朝时的农村集市,称为“草市”;唐代南方的农村集
市称为“墟”,北方称为“集”,西南称为“场”。到唐宋时期出现了“草
市”“坊市”等不同名称的集市。明清时期,集市贸易进一步繁荣,几乎
每个县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集市,集市的另一种形式庙会、灯会等丰
富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早期的集市大致是这样的情况,几块砖头,几块木板,一块防雨布,每个摊位都按事先确定的数字登记编号,并根据当局或地方政府的
要求缴费。附近的村民,成群的顾客,在一个约定的日子来到集市,俗称
“赶集”。
经济学家说,中国封建时期,国内贸易是一种定期贸易体系,也就
是集市体系。斯坦福大学教授施坚雅认为,由于传统时期大部分中国农
民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所以中国社会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去支撑市场
在每个工作日都开放,相反,大部分市场定期开放,即建立基层集市就
能满足消费需求。集市开放的典型形式就是每三到五天开放一次。当然
不是每个村庄都开放集市,只有那些人口达到200到400的村庄才能支撑
这样的市场。一个乡村集市并不只是为某一个村子服务,而是同时为周
边6到14个村子服务。中国的乡村一般扎堆分布,所以集市也不会太远,
一般走着就可以去赶集。
在集市开放当天,行商会用扁担挑着或用小车推着货物来到市场。
主要为附近的农民,农民一般出于两种原因售卖农产品,一是自己吃
用之外剩余部分;二是家里条件不好,自己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舍得
吃,拿来换点钱,再换点别的生活物资。农民主要售卖的产品为辣椒、
白菜、丝瓜等蔬菜,也有当季水果,如苹果、梨、桃、西瓜等,还有家禽之
类,如鸡、鸭、鹅等,还有大米、小米、玉米等。除了附近的农民之外,磨
刀的、卖药的、剃头匠等提供专门服务的人也会在路边摆摊。当集市成
熟之后,赶集的人多了,茶馆、小吃店和酒馆等也慢慢建立起来。当然也
会在这一天营业,招待聚集起来的人群。
集市是买卖集中的地方,因为有集市,人们在这里互通有无。有买
有卖,商业经济就此诞生。
在中国这种层层递进的集市体系中,基层集市处于最底层。基层集
市以上是中心集镇,再就是区域城市以及地区城市。在基层集市中,本 地商品经由生产者向上流通到消费者手里,或经由批发商再批给零售
商进而流动到消费者手中。每一个更高层级的集市都递进服务于更大
的市场区域,发挥着更大的消费功能。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交换,都在促进人员流动、物品流动、金钱
流动,当然也活跃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交换促使经济活跃,这是集市经
济的基本特征。无论如何,一切都要被投入市场,不仅是农产品和工业
产品,还有流通比任何商品都快的金钱,还有人的劳动。随着社会的发
展、集市经济的繁荣成熟,土地终于可以进入市场,从13世纪或更早的
时候起,领地能够出售或倒卖。
如果把交易比作金字塔,众多细小的活动位于塔基,那里交换的商
品是价格低廉和不易保存的本地产品,往上是价格昂贵和来自远方的
奢侈品,塔顶则是活跃的货币交易。没有货币,其他活动便不能进行,或
不能以同样的速度进行。
布瓦洛的《行业志》说:“送食物来集市出售,这才叫公道合理。”
货物的优劣和价格的贵贱,都在众目睽睽之下,集市出售的东西,无论
贫富,大家都能购买。用德语说:手握着手,眼对着眼的贸易,这是直接
的交换。
集市处于人际关系的中心。有几句谚语说得很好:“谁不懂买卖,
到集市上一学就会。”意大利谚语说:“与其柜子里有钱,宁要集市上有
朋友。”
在消费和交换均有增长的这个时期,市镇的初级市场和店铺无疑
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村庄里开始开设店铺,小贩的生意也成倍增
加。总之,英国历史学家所说的私下交易正发展并繁荣起来。
最大的集市设在城市的大门口,城里人和乡下人就在这块既不属于
城市也不属于农村的中立地带碰头会面。
印度是个交易会盛行的国家,这种大型集会兼具商业和宗教的双
重性质,因为他们往往在朝圣地举行。印度的交易会能使整个半岛震
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我们注意到印度的一个特点,没有一个村庄不拥有自己的市场,原
因是村庄必须在市场上通过掮客把实物换成现金,以便向大莫卧儿君
主或后来的王公缴纳贡赋。
在初级集市经济这个阶梯上,最完善的经济组织当称中国,这里几
乎可以根据确定的地理位置量出市场的数量。一个市场就是一个集镇
或一个小型城市。如果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点,在点的四周有六至十个
村庄,到市场正好够农民在一天内打个来回。对于中国而言,几个集镇
团团围着一个城市,向城市供应产品,并通过城市与外地贸易取得当地
不生产的产品。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商贩和工匠不停地从一个镇到
另一个镇赶集。中国的工匠挑担流动,在集市接活,补锅匠和剃头匠为
顾客上门服务。总之,集市网络活跃在辽阔的中国。
在中世纪的很多国家与地区,一有空地,集市就会去占领。在莫斯
科,每年冬季,莫斯科河一上冻,冰冻的莫斯科河面上就摆开店铺、木
棚和摊子,集市开始了。17世纪的伦敦,冬天冷得出奇,但一点也不影响
集市的繁华,狂欢活动就会在封冻的河上举行,气氛热烈非凡。
初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门槛,留在市场之外的一切产品只有
使用价值,进入市场大门的一切产品才具有交换价值。生产者个人是否
进入交换或经济生活的范围,就看他站在初级市场的此岸还是彼岸。
在众多农民中,由于集市经济繁荣,社会经济活跃,有些人在集市
经济的浸润下,有了商业头脑,加之农村有些家庭有富余劳动力,特别
是那些有众多子女的家庭,于是延伸出一小部分手工艺者,或小商贩,
前者如木匠、篾匠、砖匠、铁匠等,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他们的手艺 活,已经渐渐远离农民种地的初始农业状态。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工匠
和修家具、捅烟囱的小手艺人。出售自制产品的铺主叫作工匠主;出售
他人产品的铺主叫作商贩,商贩开始进入商人的行列。他们与农村保持
联系,收获季节就回乡下去干农活。他们一半是农民,一半是工人;一半
是农民,一半是商人。
一个部落自己生产的产品可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贸易。它的发
展通常从农民以及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人们的副业开始,而且一般是作为
一种季节性职业而存在。在这个阶段,沿街叫卖和小商贩发展成为了一
种独立职业;专门从事贸易的部落很快便发展起来。
贸易在印度完全由某个种姓控制,并在仪式上排斥别的种姓,特别
是商人种姓。同时存在的是这种按照种族界限进行的贸易,还可以发现
在仪式上限制于某种宗派的贸易,由于巫术仪式上的限制,该宗派的成
员不得从事除此之外的所有其他职业。
早在中世纪,在陆地上的商人已经使用原始交通手段了。起初是用
自己的背脊肩膀,用背脊肩膀运送货物一直延续到公元13世纪,然后是
驮畜,或者由一匹或两匹马拉动二轮运货车,在那时是无法想象我们现
在的高速公路的。驴和骡子是南方有代表性的驮畜,在埃及的历史遗迹
中,骆驼出现得很晚,而马出现得更晚,马最初是用来作战的。
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到处都是用浆划动的船,那时候的船非常
粗陋。
交通的发展,为集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历史学家指出,15世纪开始,在传统市场的公开交易之外,所
谓的私下交易的地位正日趋重要,为了突出两者的区别,称之为市场外
的市场。一些走街串巷、从事收购的商贩来到生产者家里,直接向农民
购买毛、麻、活牲畜、家禽、小麦等。他们有时甚至预购羊毛和青苗。随
24
后,他们用役畜、车辆或船只把产品运往大城市或出口海港。
这类交易脱离了集体市场的正常活动,买卖双方完全根据各自的意
愿讨价还价。这些商人拥有两项优越条件,他切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
间的直接联系,同时,他们拥有现金。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横贯着很
长的商业环节,这些环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资本经济的
发展。
现在的地摊经济是集市经济的延续,也是市场经济的补充。充满着
人间烟火气的地摊经济既给老百姓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分享创业、增
收创收的机会。